首页/太阳2注册/登录平台
首页/太阳2注册/登录平台
  • 太阳2注册
  • 太阳2登录
  • 太阳2招商
  •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附中学全册练习高清地图)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3-07-23 02:15    文字:【】【】【
    摘要: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分类 特点类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分类 特点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线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 2. 地方时 3.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产生四季和五带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2. 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 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 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线. 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

      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3.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快 固体、液体、气体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城市热岛环流 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 意义:(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2)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海陆风 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吹海风。 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 山谷风 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迅速冷却,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名称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 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时间 亚洲大陆 太平洋 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 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 阿留申低压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成因 风向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月西北 风;7月东南风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 热带季风气候 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位置的影响 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副高异常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 副高(夏季风)势力弱,南涝北旱;副高(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雨季集中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回归线°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西欧

      夏雨型 年雨型 冬雨型 少雨型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气候(含温带海洋性气侯) 最冷月均温在0℃~15℃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 温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 温带季风气候 ——— ——— 温带大陆性气候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1. 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类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运动 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过境前 受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湿度大,天气温暖晴朗 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湿度小,天气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过境时 阴天、强风、降温、雨雪 连续性降水或雾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 天气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 华北春雨连绵 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顺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中心上升 逆时针辐散中心下沉

      我国的典型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

      北半球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北半球反气旋 右手半握,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顺时针辐合 南半球反气旋 左手半开,拇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水平方向的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全球变暖 原因 危害 措施 自然原因: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①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被改变,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产量将减少;高纬度国家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③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①使用清洁能源②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③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 雨水补给 我国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水量变化大②时间集中③不连续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 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季节性②水量稳定③连续性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 冰川融水补给 夏季 ①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②水量较稳定 西北地区、青藏高原 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月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气温低于0℃, 冰川无融水。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较稳定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普遍 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普遍

      水循环类型 发生区域 主要环节 作用 人类干预和控制的环节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海陆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用) 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蒸发、降水、下渗 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部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

      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寒流 中高纬度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逆南无 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时针流动的洋流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流动的洋流。

      类型 概念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 暖流 由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比流经海域高 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55°~70°N大陆西岸,呈现森林景观,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 寒流 由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比流经海域低 降温减湿 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西海岸形成了狭长的热带荒漠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 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的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和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使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水平运动(为主):形成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②垂直运动(为辅):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 —————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

      风力搬运 沙尘暴 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滨地区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4. 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岩浆活动与地貌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地下深处的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会形成溶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影响 交通建设原则 对交通方式的影响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①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字状;③避开陡坡和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避开沼泽;④在适宜的过河点架桥;⑤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⑥尽量选择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尽量多的经过居民点 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线网密度大

      河流侵蚀作用 V型谷 河流上游 向下和向源头侵蚀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U型谷 河流上游 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宽而浅

      河流堆积作用 冲积平原 洪积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趋缓,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地区 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或继续下蚀,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 地势平坦三角洲 入海口处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处堆积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河流的作用 ①提供生产、生活用水;②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③提供丰富农副品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我国南方)河流少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我国北方)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 ②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③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生产功能 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平衡功能 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③物种平衡

      1. 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分异规律 定义 主要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伸展成条带状,沿着纬度变化作有规律的更替,即南北更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 低纬和高纬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沿着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更替,即东西更替 由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大 低纬的高山地区

      3.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

      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

      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传统型。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孕龄妇女(15-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的基础。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1、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政治因素包括政策和战争。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1、 环境承载量,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我国为8-9亿。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墨西哥。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等。

      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零变负的时候,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减少。

      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影响程度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公害病指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地方性疾病,是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表现;地方病则是原生环境因素的表现。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历史文化(北京市);

      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

      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约翰内斯堡(金)、白云鄂博(稀土)、金昌(镍)、白银(铜)、自贡(井盐)

      景德镇、宜兴(陶瓷)、长春、十堰、丰田、底特律(汽车)、渥太华(造纸)、曼彻斯特、孟买(棉纺)、伊春(森林)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就整个区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1) 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达到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

      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

      3、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1949-1957上升阶段;1958-1965下降阶段上山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1966-1976停滞阶段;1977年后回升发展阶段。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

      (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

      (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四 、城市群与大城市带: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外延伸,几个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群成为大城市带。

      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广义农业是对农、林、牧、副、渔五业的总称,狭义农业仅指其中的种植业或农作物生产。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地形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是。如西北地区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相关推荐
  • NBA赛事分析:掘金VS太阳
  •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附中学全册练习高清地图)
  • 太阳活动减少了60%!地球真的要经历一次小冰河时期吗?
  • 地球引力场、磁场紊乱引发南方暴雨?这是谣言!
  • 2025年人类或将面临灭顶之灾太阳风暴将毁灭全世界?怎么回事
  • 太阳冷知识全揭秘!太阳表面可以摆放109个地球?
  • 太阳在什么地方
  • 太阳活动_地理科普 - 查字典地理网
  • 太阳活动发生太阳的内部还是外部!
  • 美国NASA发布视频 展示太阳全年活动轨迹(组图)
  • Copyright © 2027 太阳2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