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太阳2注册/登录平台
首页/太阳2注册/登录平台
  • 太阳2注册
  • 太阳2登录
  • 太阳2招商
  •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

    别具一格的印度航天之路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3-11-09 14:34    文字:【】【】【
    摘要:继印度月船-3(Chandrayaan-3)的着陆器于2023年8月23日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着陆在月球南极之后,印度又将于2023年9月发射自行研制多年的首颗太阳观测卫星太阳神L1(Aditya L1,或翻译成阿迪

      继印度月船-3(Chandrayaan-3)的着陆器于2023年8月23日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着陆在月球南极之后,印度又将于2023年9月发射自行研制多年的首颗太阳观测卫星——太阳神L1(Aditya L1,或翻译成阿迪亚-L1,Aditya在在梵语中的意思是“太阳神”),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印度航天在全球的影响力。

      经过几十年发展,印度在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和空间探测等航天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准备发射宇宙飞船。其最大特点是以应用为导向,重视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卫星应用技术的开发。然后,再次基础上进行广泛拓展。迄今,印度已经建立了完备的航天组织机构,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间体系。

      联合国外层空间委员会曾经指出,开发空间技术是发展中国家接近和赶上发达国家的一条捷径。印度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在发展中国家里率先发展起航天工业,以带动其他行业。

      例如:早在1963年,印度就在顿巴建成了它的第1个火箭发射台,并发射了1枚探空火箭。同年,它还建立了试验通信卫星地球站,这是印度航天计划第一阶段的开始。1975年4月19日,印度从苏联火箭发射场发射了第1颗自制的“阿里亚哈塔”(Aryahata)卫星,这标志着印度正式迈入了空间时代。

      印度航天计划的第二阶段始于1980年。这一年的7月18日,印度首次从本国的发射场,用自制的卫星运载火箭-3(ASLV-3)发射了1颗“罗希尼”(Rohini)卫星,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7个具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此后,印度先后研制、发射了几代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有的甚至进入了国际市场。

      人多地广、经济落后的印度,航天业发展速度为什么这样快呢?这是与其国情和领导人的重视分不开的。印度认为它从航天技术应用中所获得的收益比花在这方面的投资总额要多得多。为了加速改善社会与经济条件,印度政府很重视对航天技术的投入。

      印度发展航天业一开始就明确为印度经济持续发展服务。因此,他们采取了与我国“先火箭,后卫星”不同的“先卫星、后火箭”的航天发展战略。以便通过卫星应用先行,使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切身体会到空间技术对促进经济、文教和科技等事业发展的好处,从而带动全国各行业的发展。针对人口多、文盲比例大、灾害频繁和资源开发落后等实际问题,印度又先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和推动作用的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研制上,然后再逐渐扩展。

      因此,印度运载火箭在世界航天的地位低于印度人造卫星。目前,印度主要研制和发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GSLV)。前者极轨道运载能力为1.6吨,主要中小型卫星,具备较成熟的“一箭多星”发射能力,而且成本只是欧美火箭费用的一半,后者最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能力为4吨。

      印度航天快速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印度在发展航天工业过程中根据国情选择了一条既强调自主精神,又广泛争取外援的道路。其航天技术开始时靠引进,而后从卫星到运载火箭都逐步转向仿制乃至完全自行研制,并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印度卫星”(INSAT)就是世界上少有的既可通信又能气象观测的多用途卫星。其遥感卫星上的CCD相机最早是从法国汤姆逊公司引进。其“极轨卫星运载火箭”上的Viskas发动机最早是与法国SEP公司合作。其“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上的KVD-1液氢液氧发动机先从俄罗斯引进,然后使用自己研制的。

      实践证明,在卫星发展初期积极开展国际空间合作极为重要,自己不能造的就从国外买,经消化、吸收后再自己造是条捷径。所以,印度很重视国际合作。

      集中统一领导是印度航天发展的另一条成功经验。其空间委员会的主席、空间部部长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由一人身兼三职,这样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印度航天部门重视综合协调,避免重复,例如,他们统一接收国外卫星图像,统一培训有关人员等,这样就节约了大量资金。

      印度一直想当亚洲航天老大,尤其重视发展军事航天,多次发射高分辨率军民两用遥感卫星以及军民两用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并进行了首次反卫星试验、首次太空军事演和发射首颗电子侦察卫星等。

      不过,印度发展军用卫星与当年美苏先发展军用卫星的路线不同,美苏是军转民,即先发展军用卫星,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民用卫星。而印度与日本相似是民转军,即先发展民用卫星,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军用卫星,且一般都是军民两用,目的就是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提高卫星的应用效率。

      在发展了几代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后,印度又陆续研制、发射了导航卫星、天文卫星、月球探测器和火星探测器等一些新型航天器,以完善对国计民生有重要价值和推动作用的民用卫星,在空间科学方面有一席之地。

      此外,印度还拟开展载人航天活动。早在1984年4月3日,1名印度航天员Rakesh Sharma乘苏联飞船到礼炮-7空间站上停留了7天,拍摄了大量照片,并进行了多项试验。印度曾计划研制小型航天飞机,目前正积极通过国际合作研制载人飞船,以便掌握各项航天技术,早日成为亚洲的航天强国。

      总之,印度航天发展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国外的财力与技术力量,形成本国的航天体系,为后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第二阶段主要侧重于发展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以及运载火箭。第三阶段是打造新型航天器,扩大航天应用的范围。实践证明,这种方针基本是可行的,具有多、快、好、省的优点,不过,因为印度经济能力有限,目前航天摊子铺的又太大,所以印度航天似乎“样样有,样样都不精”,其政治意义大于科技意义。

      最早,印度主要研制和发射“印度卫星”和“印度遥感卫星”(IRS)两类卫星,因为它们的实用价值很高。

      “印度卫星”系列已先后发展了多代,其中第一代(即印度卫星-1)由美国福特公司研制,具有通信和气象两种功能,于1982年~1990年6月先后由欧美火箭发射。第二代是印度卫星-2系列,它是印度按照印度卫星-1仿造的,一些关键部件从国外进口,在20世纪90年代用国外火箭先后发射,都是多用途卫星。

      2000年3月21日升空的印度卫星-3B是第一颗第三代“印度卫星”,推动了印度甚小孔径终端业务的蓬勃发展。在此后发射的印度卫星-3C、3A、3E等卫星中,其中只有印度卫星-3A是多用途卫星,其它是专用通信卫星。这是因为为了提高天气预报的水平,印度于2002年9月12日发射了该国首颗专用地球静止气象卫星——“气象卫星”(Metsat)。2011年10月12日,印度“热带云卫星”(Megha-Tropiques)升空。另外,2004年9月20日,印度把自制的第一颗“教育卫星”(EDUSAT).送上天,它可提供远程学习及其他教育服务,向印度全国上百个村庄提供非正式的教育课程。

      从2005年起,印度开始发射第四代“印度卫星”,即直播卫星,先后发射了印度卫星-4A、4B、4CR等通信卫星。它们都是专用通信卫星。

      “印度遥感卫星”系列阵容也十分庞大,至少有4个系列,其中印度遥感卫星-1是陆地卫星类,印度遥感卫星-P是专用卫星系列,印度遥感卫星-2是海洋和气象卫星系列,印度遥感卫星-3是雷达卫星系列。

      1988年3月17日,印度第一颗第一代国产实用遥感卫星——印度遥感卫星-1A用苏联东方号火箭发射成功。该星的线米。此后发射的印度遥感卫星-1B与1A一样。这表明印度已具有了实用型的卫星遥感系统。1995年12月28日,印度用俄罗斯火箭发射了首颗第二代遥感卫星印度遥感卫星-1C,星上单谱段全色相机空间分辨率为5.8米。

      印度在发展了第二代遥感卫星后,就主要研制印度遥感卫星-P系列。该系列都是小卫星,主要是为了配合本国“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它包括分辨率较高的“制图卫星”(Cartosat)系列,也包括多颗海洋卫星和资源卫星。

      2005年5月5日,印度制图卫星-1(又叫印度遥感卫星-P5)升空。它是印度首颗具备立体成像能力的卫星,全色分辨率2.5米。

      2007年1月10日,印度制图卫星-2升空。该卫星全色分辨率优于1米,还是1颗能进行大气、海洋及气候观测的综合卫星。虽然2008年4月28日发射的印度制图卫星-2A与制图卫星-2性能一样,但它是为印度军方单独定制的,可使印度有能力对邻国所有的核试爆地点进行监测。2010年7月12日,印度制图卫星-2B升空。该卫星全色分辨率达0.8米,可用于军事。

      2016年6月22日,印度发射了制图卫星-2C。该卫星比制图卫星-2、2A和2B从技术指标上有了较大进步,全色分辨率0.65米,多光谱分辨率2米。2017年2月15日和6月23日,印度制图卫星-2D和2E升空。它们与2016年发射的制图卫星-2C同属第二代改进型,直接由印度国防部负责运行,可为印度军事和政府用户提供快速任务指派和重访能力。2018年1月12日,印度发射了制图卫星-2F。它与制图卫星-2C、2D、2E卫星性能指标基本相同。

      目前,印度已发射第三代“制图卫星”,其中的制图卫星-3已于2019年11月27日升空。其全色、多光谱、高光谱模式下分辨率分别达到0.25米、1.13米和12米。据悉,制图卫星-3正为印度军方提供侦察军事活动、侦察边界沿线敌国军事装备的调动情况等。

      2021年8月12日,印度发射了地球静止轨道成像卫星-1(GISAT-1),用于对印度国土进行持续观测,及时监测自然灾害并快速响应,加强对印度国防边境的侦察和持续监视能力。该卫星载有一个静止轨道成像仪,高分辨率多光谱可见光-近红外谱段成像分辨率50米,高分辨率多光谱长波红外谱段成像分辨率1.5千米,高光谱可见光-近红外谱段成像分辨率320米,高光谱短波红外谱段成像分辨率192米。它可以每隔5分钟对选定区域进行一次成像,也可以每隔30分钟对印度整个国土范围进行一次成像。

      印度发展航天事业的一大特点是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的研制与卫星应用技术开发是同步进行的,因此效益较高。究其原因,一是国家重视,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并有较多的经费支持;二是得益于美国和苏联/俄罗斯等航天大国的援助。

      印度很重视卫星应用,利用卫星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了印度航天的法宝。例如,很多印度渔民是按卫星数据的指导出海打鱼的。卫星数据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增强了印度利用航天技术解决紧迫问题的决心。所以,印度应用卫星的地面系统也很发达。以甚小孔径终端为例,印度很早建立了2个国家级的大型甚小孔径终端网,其中一个是国家经济信息网,包括至少2000个甚小孔径终端站,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2个大型国家经济信息网;另一个是邮电系统的小孔径终端公用网,其甚小孔径终端站的数量也至少在1000个以上。

      印度很早就开始筹划研制专用侦察卫星,以期成为亚洲军事航天大国。2001年10月22日,印度首颗试验型光学成像侦察卫星--“技术实验卫星”(TES)升空。该卫星可为侦察任务提供更清晰的图像,用于对印度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边界进行侦察。它采用民用“印度遥感卫星”平台,分辨率1米。其图像只用于军事目的,不做商业销售。印度一直在与阿富汗境内的美国地面部队共享该卫星数据。

      实践证明,该卫星所拍摄的地面图片对印度军队首脑以及决策者具有极大帮助。除曾监控过阿富汗战事及巴基斯坦军队部署外,“技术实验卫星”还肩负着为印度军方提供印度海岸及印中、印巴边境区域地图的职责。这颗卫星在2~3天内能重新观测地球表面同一地区一次,由印度国防情报局局长负责管理。此后,印度通过研制“制图卫星”系列完成军民两用任务。

      2019年4月1日, 印度发射了首颗国产电子侦察卫星—“电磁情报收集卫星”(EMISAT)。该卫星采用印度的小型卫星-2平台(IMS- 2),质量436千克,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可提供电磁频谱测量,被认为主要进行雷达信号监测。

      “印度遥感卫星”和“制图卫星”都采用光学成像方式,最大优点是分辨率高,最大缺点是在天气不好时难以对地观测。为此,印度一直想发展能全天候工作的雷达成像卫星,因为这种卫星虽然分辨率稍低,但可以穿云破雾,风雨无阻地进行对地观测,在季风季节以及常年云遮地区成为印度唯一的数据信息来源。

      2009年4月20日升空的印度首颗雷达卫星--雷达成像卫星-2(RISAT-2)。它以以色列技术合成孔径雷达-1卫星的雷达系统为基础,分辨率1米,设计寿命5年。

      2012年4月26日,印度发射了首颗国产雷达卫星——雷达成像卫星-1。它的质量约1750千克,采用三轴稳定平台,其中自主研发的星载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等有效载荷质量约950千克。此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采用5种扫描模式和多种极化系统设计,分辨率为2~50米,幅宽30~240千米。它能够穿透云雾,全天时、全天候拍摄高分辨率成像,从而可以军民两用。该卫星上天后,提高了印度军方对复杂气象条件下地区的监控能力,并可侦察和监视攻击印度的弹道导弹。它已于2017年退役。为此,印度拟在2021年左右陆续发射两颗同型号卫星——雷达成像卫星-1A和1B,以延续雷达成像卫星-1的服务,并把分辨率提高。

      2019年5月21日和12月11日,印度先后发射了2颗第二代雷达卫星——雷达成像卫星-2B、2BR1。2020年11月7日发射的雷达成像卫星-2B2与它们基本相同,拟在雷达成像卫星-2A发射前用来延续雷达成像卫星-2的数据。这些卫星都配备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设计寿命5年,分辨率0.3米。

      从2013年7月1日起,印度又开始陆续发射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1 (IRNSS-1)系列卫星,成为继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欧洲、日本之后,世界第6个拥有自制导航卫星的国家。到2023年5月29日,印度已经发射了10颗“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建成了印度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其系统由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定位于东经34°、83°和132°)和4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构成(轨道倾角为29°,其中两颗位于东经55°,另外两颗位于东经111°)。其上的原子钟是欧洲研制的。印度境内已建立15个地面站,负责导航参数生成和传输、卫星控制、卫星测距与监视等。印度区域导航卫星可为印度本国和印度大陆周边1500千米的区域提供两种服务:向所有用户提供的标准位置服务;向授权用户提供的受限服务。该系统提供的服务精度为:印度洋地区(印度周边1500千米范围)定位精度在20米,印度和毗邻国家的位置精度在10米左右。

      经过多年努力,2015年9月28日,印度首个空间望远镜——“天文学卫星”(AstroSat)升空,使印度成为亚洲第二个研制和运行空间望远镜的国家。印度“天文学卫星”的特点是属于多波段天文卫星。它主要用于观测宇宙中的X射线辐射,此外,还能在可见光、紫外等波段进行观测,可同步对恒星爆发、类星体、脉冲星、星系团和活动星系核等进行多波段研究。其目的是“少花钱,多办事”。与以往印度的许多航天项目一样,这次印度也采用了国际合作方式,在卫星上所载的6台科学观测仪器中有2台由加拿大航空航天局和英国莱切斯特大学共同研制,以提高印度的天文观测水平。

      除了研制、发射多种人造地球卫星外,2008年10月22日,印度发射了其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它运行在100千米高的环月轨道上,装有11台科学探测仪器,其中5台是印度建造的,另外6台是其他国家研制的。由于故障,它工作不到1年就结束寿命了。2019年,印度发射了月船-2。它由一个轨道器、一个着陆器和月球车组合体组成。其轨道器成功进入月球轨道,但着陆器和月球车组合体着陆失败。

      2013年,印度发射了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Mangalyaan,在印度语中意为“火星飞船”)。它于2014年进入火星轨道并发回火星照片,使印度成为亚洲第一个成功探测火星的国家。

      2023年7月14日,印度用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MKⅢ发射了月船-3,以完成月船-2着陆器未完成的任务。月船-3没有轨道器,其着陆器、月球车与月船-2的相似,但着陆器上的800牛着陆缓冲发动机(使用MMH/MON3双组元推进系统)数量从原来的5台减少到4台,以降低系统的复杂程度,减少故障率。因为印度认为月船-2失败的原因是主发动机产生出的推力比预计要大,当主推发动机数量过多时,引发了飞行姿态和轨迹异常。月船-3着陆器上装了8台58牛姿控发动机,而月船-2装了8台50牛姿控发动机。重新匹配的姿控发动机将姿态修正能力整整提高了一倍,从10°/秒提高到了20°/秒。

      另外,月船-3上的四条腿比月船-2上的更加粗壮,能承受更大的着陆冲击力;增加了多普勒激光测速仪,它能实时测定着陆器的三维姿态;其飞控软件和紧急控制系统也得到了加强,以应对着陆时可能出现的意外。印度还简化了留轨的推进舱,把减少推进舱的重量用来增加着陆器的推进剂,并设计了错过预定登陆地点后扩大范围随机登陆的“失败模式”,为月船-3设计了备份着陆程序(仅针对末端下降阶段),如果遇到无法准确着陆在预定着陆区的情况,则自动转入任意点着陆模式,以实现“着陆”的基本目标。月船-3的着陆器比月船-2重了200多千克,用于装载设备和安全保障措施升级。这些措施都增加了月船-3着陆的成功概率。

      月船-3总重约3.9吨,由“维克拉姆”着陆器(Vikram,1748千克,功率738瓦,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创始人名字命名)、6轮“布拉格安”月球车(Pragyan,26千克,功率50瓦,梵语“智慧”的意思)和推进舱(2145千克,装有大型太阳翼和通信设备和近2吨的燃料,负责月船-3的5次地球轨道变轨、1次地月转移变轨和5次月球轨道变轨,2023年8月17日与着陆器分离后在月球轨道继续飞行)组成。月船-3着陆器于2023年8月21日与月船-2轨道器建立了双向通信联系,月船-2轨道器为月船-3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数据中继传输,月船-3的推进舱作为备份中继卫星。

      其主要任务是验证月球软着陆技术,在月球南极附近高地上开展月表特别永久阴影区的探测,研究月壤的化学和矿物成分、月球风化层的热物理特性以及月球地震活动和月球表面等离子体环境,测试与载人航天任务有关的技术。

      “维克拉姆”着陆器装有首次测量太阳辐射带电粒子在月球表面产生的等离子体的月球超敏电离层和大气仪器;测量南极地区热特性的钱德拉表面热物理实验装置;用于测量月球地震活动,获取有关月球内部结构线索,以帮助了解月球地壳和地幔结构的月球地震活动仪器;用于月球激光测距,更好地研究地月系统及月球内部引力作用的美国被动激光反射器阵列;用于估计等离子体密度及其变化的朗缪尔探测器。

      “布拉格安”月球车上装有用于推导着陆点附近元素组成的阿尔法粒子X射线光谱仪和分析月球表面化学成分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两种科学探测仪器。其中X射线光谱仪装载月球车前端,并旋转90°,以便研究下方物质,揭示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帮助科学家确定着陆区域周围土壤和岩石的元素成分。

      月船-3着陆器于2023年8月23日20:34左右在月球南极附近的曼齐努斯U(Manzinus U)陨石坑西南方向(南纬69.37°,东经32.35°)软着陆,成为世界第一个在月球南极附近着陆的探测器,世界第4个使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国家。不过,印度着陆器和月球车设计寿命只有1个月亮日(14个地球日),因为它们没有装配核电源,无法熬过严寒的长月夜,所以估计它获得的科学成果很有限。美国和欧洲航天局深空测控网站都为印度月船-3任务提供了测控通信支持。

      未来,印度将在2026~2028年发射与日本合作的月船-4,它也在月球南极附近着陆,用印度研制的钻机钻取月球地下样本,继续寻找水冰,并验证长月夜生存技术,设计寿命6个月。印度正在论证月船-5,拟在2030年前后发射,仍在月球南极附近着陆,但将使用印度研制的大型月球车,钻取样品进行原位研究。以后还将研制月船-6,进行月球采样返回。

      2023年印度航天的第二件大事是在9月初将发射其首个太阳观测卫星——太阳神L1。它耗资近约4500万美元,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研发,质量1.5吨,寿命5年,在日地拉格朗日L1点晕轨道运行。在该处轨道上,太阳和地球的引力将使其保持相对静止。其科学目标是观测日冕物质抛射(CME)、太阳耀斑起源及其行星际传播,提供空间天气预报数据,研究太阳大气的动力学特性、日冕加热和太阳风加速的机制、“日冕物质抛射”、太阳耀斑现象以及地球周围环境所受到的影响。

      太阳神L1装有7种科学载荷:可见光日冕仪(VELC)、太阳紫外成像望远镜(SUIT)、太阳风粒子探测仪(ASPEX)、等离子体探测包(PAPA)、太阳低能X射线谱仪(SoLEXS)、太阳高能X射线OS)和磁强计。它们可从不同角度对太阳进行全面了解。其中有4个专门用于直接观测太阳,其中可见光日冕仪用于拍摄太阳的连续图像,以探测太阳上形成的耀斑;太阳低能X射线谱仪和太阳高能X射线谱仪用于研究太阳耀斑的特性;第4台仪器用于测量太阳辐射。在剩下的3台科学仪器中,有2台装备用于研究太阳风及其组成部分,磁力计用于测量太阳神L1在日地拉格朗日L1点晕轨道位置的磁场。

      现在是太阳活动第25个周期,2023年又是走向极大值时期的阶段,预计是在2025年左右进行减弱,往极小值时期进行发展。所以,印度此时发射太阳观测卫星有利于观察太阳的活动规律。

      2024年,印度将用最强火箭——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MarkⅢ发射其首个无人飞船——加甘扬-1(Gaganyaan-1),对飞船性能和载人飞行流程进行验证。印度已对火箭芯级发动机、上面级发动机和火箭助推器进行了相关测试,同时完成了乘员逃逸系统的低空逃逸发动机(LEM)试验和集成主降落伞空投测试。该飞船计划在近地轨道运行7天。2014年印度成功发射缩小版飞船,进行了126千米高度的亚轨道返回试验。2019年6月,印度与俄罗斯签署了合作进行航天员训练的协议。其航天员训练中心位于印度班加罗尔。印度计划于2023年10月对飞船进行一次逃逸系统测试。

      印度的“加甘扬”飞船重5.3吨,由载人舱和服务舱组成,可载3人。印度计划在2024年2月和6月发射2艘无人试验飞船,它们搭载被称为“太空之友”的女性航天机器人。如果计划顺利,2025年1月,印度将发射首艘载人飞船,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乘员中将包括一名女性航天员。届时印度将成为继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之后第4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由此可见,印度航天工业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并正继续加速发展,印度航天已从技术攻关阶段走向全面应用阶段,因此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系“太空与网络”公众号原创,转载全文及引用核心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混合所有制模式:新型举国体制在商业航天发展中的逻辑演进和实践路径(之一)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

    相关推荐
  • 争取2026年左右发射“羲和二号”
  • 别具一格的印度航天之路
  • 太阳风磁化等离子体
  • WWW315322COM
  • 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热!你知道最高温度能达到多少度吗?
  • 太阳风是指从太阳日冕向行星际空间辐射的连续等离子体粒子流是典型的电离原
  • 太阳风起源区等离子体动力学机制pdf
  • 科技博客_手机中国
  • 地球60万亿亿吨悬浮太空这其中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 等离子体与“太阳风”漫谈doc
  • Copyright © 2027 太阳2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